教案背景
在幼儿教育阶段,特别是中班(大约4-5岁)的孩子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欲望强烈的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科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将围绕“水”这一主题展开,旨在让孩子们了解水的基本性质,体验水的不同状态变化,同时感受科学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水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液体;认识固态、液态与气态三种基本物质状态。
2、技能目标: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量杯等)进行观察与测量;初步掌握实验记录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环保意识,懂得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 物质材料:透明玻璃杯若干、冰块、热水、冷水、食用色素、小苏打、醋、塑料瓶、气球、喷壶、纸巾、海绵、蜡烛等。
- 实验器具:放大镜、量筒、温度计。
- 辅助资源:相关绘本故事书、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0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海洋或河流的美丽画面,引导孩子们讲述自己见过的水体形态,比如家里的自来水、池塘里的水、下雨天的积水等。
问题提出:提问孩子们,“你知道水是什么样子的吗?”、“水可以做些什么呢?”,鼓励大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水到底有哪些神奇之处!”
探究活动(30分钟)
1、实验一:水的特性
- 准备一杯清水,请小朋友轮流用鼻子闻闻,用舌头轻轻舔舔(注意安全),然后告诉大家水有没有味道?
- 再加入一点食用色素,观察水颜色的变化。
- 用放大镜仔细看看水滴的样子,描述它们的形状。
- 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也没有明显味道的透明液体,但可以通过添加其他物质改变其外观。
2、实验二:水的状态变化
-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魔术,让水变变样子!”
- 取两杯同样多的水,一杯放入冰箱冷冻室,另一杯加热至沸腾。
- 观察并记录水从液态变为固态(冰)的过程;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并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 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水会变成不同样子?引出物质三态的概念。
3、实验三:水的浮力
- 使用各种材料(如塑料玩具、木头、金属物品等),尝试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东西能漂浮,哪些会沉下去。
- 探讨原因,解释浮力原理。
拓展延伸(15分钟)
手工制作: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简易“水钟”,了解时间流逝的概念。
故事分享:阅读《小水滴旅行记》等科普绘本,进一步加深对水资源的认识。
小组讨论:结合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例子,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每一滴水。
回顾当天所学知识点,强调水的重要性及科学探索的意义,表扬积极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并布置亲子任务——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一项关于水的小实验或调查报告。
注意事项
- 在进行加热实验时,教师需全程监督,确保儿童远离热源。
- 使用化学药品(如醋、小苏打)时应告知注意事项,避免误食。
- 鼓励创新思维,尊重每位孩子的独特发现。
通过这样一系列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更能有效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其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