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圆明园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世人揭开了这座昔日皇家园林的神秘面纱,2024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文源阁遗址的局部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建筑布局,还揭示了皇家藏书楼在设计与建造上的精妙之处。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的西北部,原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为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典籍,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共同开展,经过数月的努力,考古团队在现场发掘出了宫门、御路、河道、供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其中多项发现为首次揭示。
考古发掘工作首先明确了宫门、藏书阁、碑亭、月台、趣亭、围墙等建筑的具体位置,在文源阁藏书楼东侧“文源阁记”碑亭基址处,考古团队打开了一处剖面,揭开了这些建筑是如何建起的谜题,通过这一剖面,专家们发现,文源阁的建筑地基采用了极为精细的构造方法:先挖一个大的基槽,在基槽底部打上地钉防止下沉和移位,然后在地钉上平砌石板,继而在石板上砌磉礅再垒条形基础,磉礅和条形基础之间再夯入三合土,为后续的建设打造牢固的地基,这种精益求精的建造方式,充分展示了皇家建筑的精湛工艺和严格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藏书楼前水池中心点的巨型北太湖石玲峰石的底座也被发现,这些大型条石通过铁质的银锭锁、扒锔钉牢牢固定成的平面基底,承担着高达数米的玲峰石重量,玲峰石作为文源阁的重要景观之一,其底座的发现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历史记载,也展示了古代工匠在石材固定方面的高超技艺。
在文源阁的设计中,防火措施尤为重要,院落内专门开辟了一个大型水池,一方面可供观赏,另一方面便于取水救火,以往的研究人员虽然初步判断这里的水是活水,但并未发现明确佐证,此次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完备的供排水设施,揭开了这一谜团,考古人员通过对院落内外一些区域的勘探发掘,找到了多处通道,并有了初步判断,历史上,文源阁附近有丰富的水源,院外河流内的水通过地下供水涵洞流入院内的水池,以备蓄水和救火使用,这一系统与古建筑前的铜缸也有相通之处,考古人员还在围墙南侧发现了三条排水沟,在南墙底下发现了一个地漏,整个院落的水会通过这个地漏排到前面的河里,这一设计不仅确保了水池中的水是活水,还充分考虑了排水问题,体现了古代建筑在防火措施上的周全考量。
除了地下的建筑基址,原始地面上的道路也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全部重现,路面上有大量不规则的石块,由它们构成了整个文源阁院落内的道路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里设置了多处“人”字形岔路,方便不同方向通行,这样的结构在以往的图示材料中未曾出现,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文源阁道路系统的认识,也为研究古代园林的道路设计提供了新的资料。
与发掘工作同步进行的还有相关文物出土工作,目前已采集到各类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筑构件等文物,最重要的是一些琉璃构件的出土,黑色琉璃瓦的出土印证了历史文献中关于文源阁藏书楼是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剪边的记载,还出土了带有嘉庆官窑戳记的黄色琉璃瓦,证明在乾隆之后,历朝对文源阁都在不断进行修缮,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文源阁建筑风貌的认识,也为研究清代皇家建筑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圆明园文源阁考古发掘工作的成果丰硕,不仅揭示了皇家藏书楼的辉煌与细节,也为进一步研究清代皇家园林和建筑提供了宝贵资料,随着后续研究的全面展开,预计将于明年发布相关考古成果,这些新发现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源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圆明园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通过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期待能够发现更多关于这座皇家园林的秘密,为后人留下更多珍贵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