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科创融资蓝海租赁业务模式变招

本报记者石健北京报道

2024年,伴随政策端发力,经济预期好转,租赁行业的景气度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中国经营报》记者观察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租赁公司不再以拓展业务规模作为发展的第一位,而是更注重风控和合规环节,确保“融资”“融物”全过程畅通。

对此,多位行业人士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仍然是金融领域工作的主基调,无论是金融租赁公司还是融资租赁公司,将防范风险放在公司业务发展的第一位,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也利于行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风控放首位

“与其到了逾期环节再解决问题,不如在预防逾期上下功夫。”近期,华南一家金融租赁公司针对预防逾期进行了业务完善。该公司从事风控业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预防逾期业务是双向的,一方面如果企业出现逾期情况,会影响企业的信用评级,对后续的经营和融资环节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从金融租赁公司本身来说,如果出现后期逾期(逾期超过2个月)的情况,也会加大运营成本。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采取多种举措来预防和管理逾期业务,在贷前环节加大了企业的背景调查和信用评估力度,目的在于筛选资质较好的承租人。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于客户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贷前环节安全。”

对于企业出现早期逾期(逾期2个月以内)情况,该公司采取了及时调整还款计划的方式来应对。上述负责人说:“事实上,很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正是因为在银行处出现融资难的情况,才会找到租赁公司来解决融资难题。租赁公司的本质就是解决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当企业出现还款难的时候,租赁公司有必要再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难题,减少企业的违约风险。如果企业因为融资租赁而出现资金问题,那么就失去了融资租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合作性的解决方式,也维护了承租人的信用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少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着手在贷前环节、早期逾期环节等方面采取举措,但对于已经出现实质性逾期的企业,绝大多数租赁公司均采取了“零容忍”的举措,通过法律手段追回余款。

谈及如何做好风险管理,一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负责人认为,租赁公司可以从三个方面逐步构建起智能化风险管控体系。一是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提升信用评分、反欺诈等各类风险的精准识别、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的智能化能力。二是整合大零售风控和优化对公风控,构建统一的基础数据服务、决策引擎、风险应用和风险管理“驾驶舱”。三是通过丰富风险数据,加强风险监控场景覆盖。

采访中,一家央企租赁公司法律顾问向记者透露了行业中出现的“被动”放弃部分风控举措的现象。一方面,近年来租赁行业的收益水平快速下降,以新能源租赁为例,10年前的收益能够达到8%至9%,但是目前行业的普遍收益率为4%至5%,甚至对于一些央企系的租赁公司来说,收益率已经在4%以下,收益率的下降自然出现了行业“卷价格”的情况。另一方面,租赁行业的产品同质化一直是行业的难点、痛点问题,尤其是对于新能源业务来说,客户的产品需求比较单一,所以租赁公司之间“拼”的只能是价格。面对同一个客户,可能三四家甚至是七八家的租赁公司进行报价,在产品模式近乎相同的情况下,客户往往会通过价格的比对选择合作对象,这也就导致一些租赁公司出现“被动”放弃部分风控举措的情况,致使项目的风控措施不断减弱,增加了行业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从行业监管的角度看,监管层面在风控方面从严出台相关政策。2022年1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合规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争夺科创融资蓝海租赁业务模式变招针对金融租赁公司的违规业务,开展专项检查活动,着重整治金融租赁公司的违规行为。2023年3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金融租赁公司服务收费的倡议书》,对相关费用进行严格区分,要求金融租赁公司不将租金分解为费用收取。

多位租赁行业人士认为,未来,提升租赁公司在行业的竞争力,不仅在于业务规模、资产规模和创新手段,更在于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为此,不少租赁公司也在积极打造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以更高的风控水平开展业务。

紧盯科创机遇

2024年,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科技金融已经成为融资租赁行业新的增长点。对此,行业普遍认为,以往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更多地聚焦普惠小微、绿色租赁业务,而随着今年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提出,一批科创型企业蓬勃发展,租赁公司也开始聚焦科创型企业的服务。不过,科创型企业同时具有周期长、高风险的特点,部分金融机构出现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这给租赁公司带来了业务机会。但是,对于租赁公司来说,对接科创型企业业务,没有可以对标的企业,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已经不能运用原有的运营模式来开展业务,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风险意识都需要有所提升。

在多位融资租赁行业从事风控工作的业务人员看来,未来开展新业务,重点并非能够“吃下”多少体量,而是把合规放在第一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丰富租赁产品。记者注意到,对于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较为重要的资产就是知识产权。不过,如何将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像有形资产一样流动,并且能够实现风险把控,成为很多租赁公司当下思考的问题。

从近年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看,政策层面都在鼓励企业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其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本身具有很高的潜力,而且并不存在消耗、磨损、灭失的风险。因此,其具有很高融资租赁价值,虽然目前并未有明确的政策支持知识产权的融资租赁,但是已经在租赁行业中开始试水。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6月,天津某中级人民法院专门为租赁公司探索知识产权业务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一家从事生物医药的租赁公司负责人直言:“我们非常看好企业的发展前景,但是公司的风控部门一直认为现有模式的合规风险太高。”面对困扰,法院组织相关部门多次举行座谈会,最终制定出台了意见书,详细记录了听证会召开情况、提案详情、听证核心问题,归纳了各方意见和论证分析情况,最后出具了详细的听证意见,对租赁公司提出的转让登记售后回租、转让质押登记相结合、质押登记售后回租、共有登记售后回租四种模式一一给予回应,并建议提案发起人实施时注意防范“低值高买”和不被认定为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风险,最终促进了企业的租赁业务合作。

一家从事安防机器人研制、生产的企业,通过多年的产品打磨,目前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并且其产品入选2022年北京冬奥会机器人项目。不过,随着企业扩大订单规模,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北京一家从事科技租赁的公司了解情况后,通过知识产权售后回租的形式,将企业的发明专利作为融资标的,帮企业成功实现融资。“一方面,帮助企业盘活智力资产,有效地补充了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展现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提高了企业的估值。”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也是借鉴了国外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经验,经过市场调研、专家论证、内部研讨等多轮研判,创新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结构。

采访中,多位租赁行业人士认为,未来,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会随着区域发展和政策扶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对于科创型企业而言,其生产设备以租赁为主,设备投入不多,固定资产较少,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快速筹到资金,而以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融资租赁情况将会越来越多,租赁公司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产品、完善风控举措,以期早日进入科创业务的“蓝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绚析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