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输的表演式教学,形式主义苦了老师坑了学生

从中小学到高校,说课大赛、教学创新大赛等教学锦标赛层出不穷。该活动开展的初衷在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

然而随着竞赛体系的异化,教学大赛已经丧失了原本意图,向着表演式方向发展。竞赛由最初的个人教学能力大比拼渐渐转向财力角逐、过度包装和取悦评委,活动的焦点变成了如何用最前沿、最炫酷的方法和成果来造势和吸引眼球。

这种“变味”的教学锦标赛,是如何做到人人喊打的呢?

2024年9月,笔者在Y中学调研,该校实行“高效课堂建设”,即正课前匹配一节预习课,由学生自主预习教研组设计的导学提案,并完成作业习题,预习课结束时收取导学提案,教师批改并根据作答情况筹备正课重点;正课时,70%的时间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板书、讲解错题,教师纠正、补充知识点。为坚决贯彻这一模式,该校配备巡回督导组采用线下“推门而入”,线上“实时监控”等方式监督教师落实情况,如有教师违反,将会视严重程度予以相应惩戒。

然而在实际行课过程中,双输的表演式教学,形式主义苦了老师坑了学生受访教师对这种高压监管表示既反感又无可奈何。这种矛盾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节奏,机械性重复既定的模式框架,极大地限制了教学灵活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学处处受限;二是推门而入和实时监控的监管方式让老师感到“窒息”而人人自危,有的老师每周必被“全校通报批评”一次,更有甚者受到了扣除奖金的威胁或惩罚。

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不采取为了形式而形式的方法“表演”给督导组看、表演给监控摄像头看。

不过,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受访教师表示自己“有应对巡回督导组的窍门”——各找一名学生挡在教室前后门的玻璃位置,老师在黑板处只写不说,学生在旁边“念白”,这样线下督导组看不到教室内的情况,监控里也分辨不出教师是否有违规行为。但即使能够通过技巧使教师避免受到处罚,这种“偷偷摸摸”的应对也为教育蒙上了一抹悲哀。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同样受到伤害——流于形式的表演和应付自然不利于学生成长

,加之不少学生以能去挡住教室的前后门为乐、以与督导组斗智斗勇为能,长此以往也不利于良好价值观的塑造。

其实,教学模式仅仅是“表演”的一个方面,而最令受访教师反感的是该校给每个教研组分摊了每月开展若干次说课竞赛的任务。这种竞赛通常在一间较大的阶梯教室中举行,观众有负责打配合的“学生托儿”,有本校各级教学领导、外校观摩教师,还有学生家长等等。正式竞赛前,主讲教师需要撰写教案用来“供评委嘉宾传阅”;需要无数次地修改、美化PPT,甚至花大价钱外包制作PPT,做到所谓“图文并茂”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需要每晚加班试讲、找学生试听、找领导试评。如果遇到语文科目,诸如《范进中举》《石壕吏》《孔雀东南飞》等课文的讲解,教师还要精挑细选几位同学日日排练课本剧,以“把最好的自己呈现给评委老师”。

竞赛过程中,教师通常需要用极富夸张的神情和语言来讲解课程,预先设定好发言的同学要用朗诵腔回答问题,尽管“一眼假”人尽皆知,但仿佛每个人都接受了这种设定而不觉得尴尬和奇怪。

师生关系似乎只有在舞台上才如此和谐融洽,正如受访学生开玩笑时所说:“我们老师用这样和蔼的语气说话还是在上次比赛上,我都有点出戏,怕在台下憋不住笑出声来”。

竞赛结束以后,教师还要撰写总结与反思报告,报告要有创新性、批判性和深刻性,要为失败找根源,为下一次课程找教训,为提升教学质量找经验……

教学上的扩军备赛是整个体制的病变,表演式教学是一种既苦了老师又坑了学生的双输活动:蛋糕大小在短期内既定,饱饷者逐层瓜分,后来者无福品尝,却又不得不内卷着向上:学校要打响口碑,因为做不出成绩就没有家长的认可和广泛的资源,于是愈发严格压榨教师;教师自主性受挫,受家校压力和功利环境驱使不得不背离本心,开展程式化、表演型教育;学生忙忙碌碌,无所适从,受到各种支配和摆布,有的只是未知的前途和不尽的怅惘。

请停止双输的表演式教学竞赛,让教育重回良性育人正轨。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