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国家的财政大账本也迎来了新的篇章,2025年,中央财政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4.75万亿元!这笔钱,相当于我们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万多元(这只是个形象的比喻,实际上这笔钱是用于国家各项建设和民生保障的),这超14万亿的中央财政究竟是怎么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中央财政的大账本:14.75万亿的构成
我们要明白这14.75万亿是怎么来的,根据财政部的公开信息,这14.75万亿的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2024年执行数增长了4.5%,增速高于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3.6%),体现了今年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给力、持续用力。
这14.75万亿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共计10.34万亿元;另一部分是中央本级支出,约为4.36万亿元,就是中央财政把大头(约70%)的钱转移给了地方使用,而剩下的30%则用于中央本级的履职相关支出。
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的流向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就像是中央给地方的一份大礼包,主要用于弥补地方的收支缺口,支持地方的“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以及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这份大礼包又分为三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 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均衡地区间的财力配置,保障地方的日常运转和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用于补充地方财力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都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这是用于履行中央承担的共同财政事权的支出责任,保障地方落实相关政策所需财力,提高地方履行共同财政事权的能力,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学生资助补助经费等,都属于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
- 专项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障中央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引导地方干事创业,用于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等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就是中央对地方专项支持的重要体现。
在这10.34万亿的转移支付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最高,约为53.7%;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次之,约为37.3%;专项转移支付则相对较少,约为9%。
中央本级支出:4.36万亿的用途
说完了地方转移支付,我们再来看看中央本级支出的4.36万亿是怎么花的。
中央本级支出主要用于中央本级的履职相关支出,包括国防、债务付息、科学技术、公共安全、教育、一般公共服务等领域,国防支出、债务付息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等规模位居前列。
以科学技术支出为例,2025年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3981.19亿元、增长10%,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其中基础研究预算数为1028.94亿元,增长12.1%;应用研究预算数为1798.02亿元,增长13.6%,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除了按功能分类外,中央本级支出还可以按经济性质分类,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机关工资福利支出、机关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事业单位经常性补助等,都是中央本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改革与发展: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在部署2025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时,预算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这一改革方向旨在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今年的数据来看,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速(9.2%)明显高于专项转移支付增速(1.3%),这也体现了国家财政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财政大账本与我们的生活
虽然这14.75万亿的中央财政支出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改善,还是中央的国防安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有保障。
当我们看到国家财政的大账本时,不妨多一份理解和关注,因为每一笔财政支出的背后,都是国家对我们生活的关心和保障,让我们共同期待和见证国家财政的稳健发展,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